重點省市鋰電材料政策目標
2022-04-22 09:15:15 來源: 瀏覽次數:0
青海:到2025年,以鋰電池產能為牽引,構建起上下游產能匹配的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產業鏈條,全省碳酸鋰生產規模達到17萬噸/年;到2035年,建成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,鋰電池產品質量、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。
浙江:2021-2023年,全省建成并網100萬千瓦新型儲能示范項目,“十四五”力爭實現200萬千瓦左右新型儲能示范項目發展目標。
貴州:到2025年,鋰電池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,省內基本形成三元、磷系等鋰電正極材料全產業鏈條,鎳鈷錳三元、磷酸鐵鋰、錳酸鋰等領域創新研發能力進入國內先進行列。
湖南:力爭到2023年,儲能材料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,儲能材料主營業務收入繼續保持全國前列,電芯制造企業產能突破30GWh。泡沫鎳、鈷酸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%;三元材料、四氧化三鈷等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。
云南:力爭到2022年實現產值200億元,新能源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;到2023年實現產值500億元,新能源產業項目集中建成放量、產業持續完善;到2024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,形成100萬噸正極材料、5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、20萬噸電池綠色循環利用的產能規模。
江西:到2023年,全省光伏、鋰電等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。其中光伏和鋰電兩大支柱產業分別達到1000億元、700億元。
四川:遂寧2025年基礎鋰鹽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,金屬鋰生產規模達2萬噸以上;正極材料達80萬噸以上,正極材料前驅體50萬噸以上;加快發展終端產品,鋰離子電池年產能達到100GWh,其中動力電池產能達到60GWh,遂寧鋰電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。甘孜自治州采取“州內開礦、州外加工”的方式,到2025年建成原礦采選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礦業加工基地,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基礎鋰鹽及深加工基地、鋰電材料和鋰電池生產基地。